近期,小编聚焦土传病害推出了几篇文章,也收到很多积极反馈,但在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:为什么很多种植户朋友换了药、换了种子,土传病害还是年年防、年年犯。
今天,不妨跳出作物本身,将目光投向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——“土壤”,或许答案就藏于此。
土壤“健康危机”
土壤,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,它更像一个生命体,也会生病。目前,我国农田土壤主要面临以下问题:
1、土壤酸碱失衡:土壤pH值持续下降,变得“酸味”十足,严重影响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。土壤盐渍化,地表泛起“白霜”,形成生理干旱,烧根烧苗。
2、土壤贫瘠化:长期过度开垦、不合理耕作方式及缺乏有效的养护措施,导致土壤中有机质严重缺失,让原本疏松多孔、透气性良好的土壤就变得紧实板结,保水保肥能力也随之丧失。
3、重金属超标:长期大量单一施用化肥,其含有的重金属与放射性物质进入土壤后难以降解,致使土壤中镉、铅、砷等重金属含量攀升,加之工矿业污染、污水灌溉,最终威胁人体健康,更严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。
4、微生物菌群失衡
土壤“生病”后,有益菌菌群急剧减少,而病原菌(如镰刀菌、轮枝菌)占比大幅飙升。这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国防体系遭到破坏,有害病菌肆意滋生,而有益菌却无力抵抗,使得土传病害的发生愈发频繁和严重。
土壤问题如何加剧土传病害
1、病原菌的“天然庇护所”
酸化土壤(pH<6.0)为疫霉菌、丝核菌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;盐碱化土壤中,镰刀菌孢子抗逆性增强,可在土中休眠5-7年。而这两种土壤条件则会抑制有益菌活性。
2、根系“防御屏障”瓦解
土壤板结导致作物根系发育不良、根毛数量减少,直接影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。同时,根系分泌物中抑菌物质(如酚类化合物)含量下降,无法有效抑制病原菌附着。多重影响下,导致作物长势弱、自身免疫力降低。
3、微生态“制衡机制”失效
健康土壤中,枯草芽孢杆菌、哈茨木霉菌等生防菌,可通过点位竞争、分泌抗生素等机理抑制病原菌增殖。而病土中病原菌丰度较健康土壤高出3-5倍,此消彼长下,病原菌失去制约爆发,最终引发病害。
土壤健康状况越差,土传病害就越猖獗。只盯着作物打药,而不修复地下土壤环境,无疑是治标不治本。如何恢复土壤微生态平衡?微生物菌正是我们当下最强大、也最环保的帮手。
以“微生物”为核心的土壤生态修复
改善土壤微生态
功能微生物(如固氮菌、解磷菌、解钾菌)可将土壤中难以利用的无效养分转化为作物可吸收的有效形态,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,从源头减少化肥投入。此外,一些有益菌(如枯草芽孢杆菌)可以通过吸附、沉淀或转化作用,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和移动性,减轻其对作物和土壤的毒害。
使用特普微生物产品处理,水稻重金属镉含量降低77.9%
修复土壤物理性质
有益菌通过代谢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以及分泌的有机酸、多糖等物质,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重构,增加土壤孔隙度,提高透气性、保水肥能力,解决板结问题。一些功能菌株(如胶冻样类芽孢杆菌等)及其代谢产物能有效调节土壤pH值,改良酸碱。
土壤健康作物健康,一个充满多样性和活力的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,本身就是一道抵御病原菌入侵的“钢铁长城”。通过补充功能性微生物菌产品,正是在帮助土壤重建这道长城。
END
特普生物致力于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,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,始终秉持“植物健康我健康”的使命,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欢迎致电全国技术服务热线400-836-1866垂询!
更多资讯请关注服务号“特普生物农业”